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

文武場


文武場

「文武場」又稱後場,是戲曲中的伴奏樂隊,分為文場和武場兩大類,傳統戲曲中有一句行話「三分前場,七分後場」即強調其重要性。一般而言,文場在右,武場在左,擔任伴奏和營造氣氛的重任,亦可襯托戲曲情節的節奏,強化戲劇的張力,為演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   文場的樂器組合大都是自由搭配,像殼仔弦、月琴、台灣笛、二胡、三弦、洞簫、鴨母笛、揚琴等,都是在文場演出中常見的樂器。武場的樂器皆是敲擊樂器,只能奏出節奏,無法奏出樂音的高低,但卻是全劇進行的主宰,若將武場樂器除去,則失去中國戲劇特有的色彩,歌仔戲常用的武場樂器有小鼓、堂鼓、梆子、大鑼、小鑼、鐃、搖板等數種。

常見文場樂器:

 
樂器名稱
功能
b11_1a
殼仔弦
音色纖細幽麗,是歌仔戲最主要的樂器,演奏者是整個文場的首席﹝俗稱頭手弦﹞。演唱七字調時一定要用到它。
b11_1f
鴨母笛
鴨母笛的上端有一個較大的籚哨,管子為竹子製成,長約一尺,管前有七孔,管後有一孔,音色近於薩克士風,沙啞而荒涼,歌仔戲常用以伴奏哭調。
b11_1c
月琴
月琴在歌仔戲中多用來伴奏哭調,予人一種淒涼味。
b11_1d
三弦
三弦這種樂器是以堅木做框及頸桿,框的兩面蒙以蟒皮,上張了三弦,可自由取音。
b11_1e
鐵弦仔
(鼓吹弦)
鐵弦仔是用鐵管或鋁管為琴桿,底部彎曲,按上琴弦,沒有琴筒,而在上端裝上喇叭形的琴管代替,成為一種不中不西的樂器,其聲音經由鐵管至上端喇叭口擴大出來後,明朗宏亮,取下喇叭則變成柔細而帶鼻音。
b11_1i
笛子
即「品仔」,為橫吹樂器,管身開一個吹孔、六個按音孔、一個膜孔,演奏時在膜孔上黏上一片薄膜,音色高而優美,為傳統戲曲不可或缺的樂器。
b11_1h
洞簫
洞簫其聲嗚嗚如泣如訴,頗能感人,歌仔戲中哭調之最悽惻者,往往單用洞簫伴奏,效果甚佳。
b11_1g
嗩吶
台語稱之為「鼓吹」的嗩吶,是因為古時候此種樂器多於鼓吹軍樂的緣故。嗩吶的聲音十分響亮,每當皇帝或文武大官升堂、迎送、寫信、觀信、拜堂等較莊重的場面,或長話短說的敘述時,都用它吹一段曲牌。

 

常見武場樂器:

b11_2a
小鼓
小鼓又叫做單皮鼓,台語稱之為「北鼓」,是歌仔戲武場的靈魂樂器,全部文武場總指揮。
b11_2b
堂鼓
堂鼓台語稱為「通鼓」的樂器,在歌仔戲裡,通常是在較莊嚴的場面用它,常和嗩吶配合演奏。
b11_2f
有大鑼及小鑼,兩個搭配成一組,多與小鼓或堂鼓配合使用,小丑上場時,常以小鑼的敲擊做為引導。
b11_2e
鐃形狀像銅盤,左右各持一個合擊,多與鑼鼓配合使用。
b11_2d
梆子
是將長方形硬木的中間挖空,旁開一長縫以出音,其聲「扣扣」,音色特殊,與鑼鼓等配合運用,使節奏更顯得靈活而富變化,一般都在文武場前奏之前出現。
b11_2c
搖板
搖板是由兩塊木塊所組成,伴奏時,以右手拇指隔開兩板搖動,是配合曲調,以控制節奏、速度的進行之樂器。
資料來源:李靜芳老師提供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